在广德历史上是不是清官,潢水塘说了算
在皖南广德,流传着一个很广的故事:广德州城有一口潢水塘,塘的水以前一直浑浊的,至宋朝范仲淹治理广德时,塘水开始清过一次。于是,以后州官贤明,塘水就澄清,州官如是一个贪官,塘水就是混浊,由此可见,广德百姓对清官的褒传。到清末,州守无数,但清官为数不多,先后塘水一共清了仅仅七次,为惠政而清者先后分别是宋朝范仲淹,明朝的周瑛、江晖、段猷显,清朝的门可荣、李勋、帅家相。
州志载:“潢水塘,在丽正门外,亦名清水潭... ...潭水常浊,土人相传清官至则水亦清,明以前四,范文正公参军、时及周守瑛、江守晖、段守猷显。国朝(清朝)两见,一在康熙十九年守为门可荣,一在康熙三十三年李勋... ...郡人李得阳有《潢水澄清记》。”
一、践行孝义,清正自守——范仲淹
范仲淹(989年8月29日-1052年5月20日),字希文,世称范文正公,苏州吴县人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范仲淹政绩卓著,文学成就突出。他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 。有《范文正公文集》传世。
北宋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春,范仲淹考中进士,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(今安徽广德),入仕后的范仲淹便立即将母亲接来广德奉养尽孝。范仲淹到任广德后,除了治狱廉平、清正自守,鉴于当时广德文风不盛,他还关注重视广德的文化教育事业。在他的努力下,广德文化教育步入繁荣昌盛时期,其为广德教育事业所作的开创性的工作,得到历史的高度认可。
二、彰善惩恶,注重教化——周瑛
周瑛(1430~1518),字梁石,又名翠渠,福建莆田人,明成化五年(1469)进士,授安徽广德知州,后任镇远知府,迁南京礼部郎中,历官四川布政司参政、右布政使。周瑛以母丧告归,退休还乡,受到了弘治帝朱祐樘嘉奖,詔进一阶,即享受巡抚级待遇。周瑛在广德期间,体察民情,为政温明;注重农业,改善民生;破除陋习,倡导新风。
到广德三月既扁其堂“温明”,其解释为“吾接人未尝为悻悻容,然嫉恶太甚,见不善则怒,怒则疾言遽色而不自知,此有害于温。处事未尝挟私心,然每别白是非,或参以己见,时於民情物理容有未合,此有害于明”。
他经常巡行田野察农勤惰,劝民力于农桑,并亲手将福建新的缫丝方法传授给州民。周瑛在广德。主持迁明伦堂,筑万桂山,创退省轩。 “由进士知广德州,政务宽和,尤崇教化,训迪诸生,至夜分乃散” 。
针对广德县丧祭无章,溺女不恤,祠山埋藏耗费无度等陋俗,著《广慈广孝录》、《禁溺女歌》、《祠山杂辩》等,予以针砭、训戒,对违者加以惩处,并常于公务之余训迪士子至夜深。史载“知广德州,仿古为治,兴文教,绝淫祠,表死事之忠而严不举女之禁,教民有录,祠山有辨。”周瑛在广德为官九年,政绩卓著,逝后,州人立祠祀之。
三、以身作则,倡导节俭——江晖
江晖,明浙江仁和人,字景旸,一字景孚。生卒年不详。正德十二年(1517年)进士,授翰林修撰。[1]以谏武宗南巡被廷杖,谪广德知州。再召入翰林。嘉靖初擢河南佥事,养病归,旋卒,年三十六。为文钩玄猎秘,杂以古文奇字,与曹嘉、王廷陈、马汝骥齐名,有曹、王、江、马之称。有《亶爰子集》。
江晖为人正直,以“苦谏”而名,话说其被谪广德知州后,克己奉公,以身作则,倡导节俭。
出不坐乘。有古及今,轿子几乎成为了官员身份的象征,但凡有点官职,皆要坐个轿子气派气派。明时官员外出皆坐轿或骑马,众人簇拥,再普通不过,而江晖一到广德,即对身边人下 “命令”,没有事先告知,无须为我准备坐轿。其出门体察民情皆步行。在他的带动下,广德大小官员“摆架子”之风骤减。
食无兼味。江晖为人廉洁,饮食俭朴,可谓“衣不重彩,食不兼味”。江晖来广德任知州时, 当地官员为他接风洗尘,在宴会上他严肃地说:“我也想经常穿绫罗绸缎,吃山珍海味。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,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,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,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;想到这些,我们怎能忍心大吃挥霍?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,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!”
四、修复古建筑,功名留千秋——段猷显
段猷显,生卒不详,河南商城县人,明万历一十九年繇仪制司鲤辰进士,与黄熖是商城同榜。历任繇祠祭司主事、湖广副使、祠祭司郎中、繇仪制司员外郎等职。在广德任知州期间,为修复广德古建筑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广德县老百姓皆知,至今城里仍保留有两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建筑,一为天寿寺塔,另一即是鼓角楼。鼓角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(1067年)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)明万历庚申年(四十八年,1620),知州段猷显重建古县城城楼, “知州段猷显重建,夏思记。” [1]段猷显重建将东门"迎春门"更名为"瞻紫门",西门"崇德门"更名为"望美门",南门"明威门"更名为"兆符门",北门"阅武门"更名为"拱极门",每门排43名兵快(即:担任缉捕等事的衙役)把守,夜晚则派兵轮流巡夜。并请名流题写“天开重郡”、“环翠”、“江山胜览”、“仰观府察”四匾分别置于四门。
明嘉靖五年,广德州判官邹守益迁玄妙观于东郊,以其址建复初书院,则为广德州建书院之始。期间复初书院经历了禁、修之变,书院已经破烂不堪,万历二十年(1592) ,知州段猷显到任后,经过多次亲自勘察,多方调集财力维修,使复初书院得以延存。
五、和平简易,清操不渝——门可荣
门可荣,字维光,辽东海州人,汉军正红旗,荫生,康熙十年授曹县知县。康熙十八(1689)年,任广德知州,“和平简易,清操不渝。兴修《江南通志续》”康熙二十二年(1683)修真武朝庙。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门可荣主修《广德州志》,全书26卷,简称“门志”,该志书北京图书馆、江西省方志馆均有馆藏。
六、宽厚慈惠,兴利爱民——李勋
李勋,三韩(辽东)人,汉军正红旗,官生,康熙三十二(1693)年任广德知州。在广德任内,“宽厚慈惠,兴利爱民,修真武朝庙,建(康熙三十四年)福星桥(今大木桥)。迁部郎去,州人绘像祀之慈云阁,州故有潢水潭遇官清则水为之清,勋甫下车,潭即清澈,人咸异之,既而善政毕,举政成报,最终其任潭莹如镜,绅士勒碑记之。”
七、清正廉洁、救穷济贫——帅家相
帅家相,字伯子,约公元1752年(清高宗乾隆17年)前后在世,生卒年均不详,奉新锁石人。公元1736年(乾隆二年)进士,相传他七岁时就能作诗。官至浔州府知府。入选庶常馆,成为《皇朝文选通考》的编修官,分校《明史》。三年后,改授吏部文选司主事。其后又历任广德、蔚州、深州知州,广西浔州府知府。
乾隆十五年二月至二十一年二月(1749-1755)任广德知州,任时正好州内闹饥荒,帅家相向上奏请从国库拿钱按户赈济饥民,使百姓得到救助。同时积极重建广德养济院,帅家相的《养济院记》中,我们可以了解,养济院在州治东南,明洪武年间建,重建后,收养鳏寡孤独者共八十武人。
参考资料:《明一统志》、《明史》、《礼部志稿》《广德州志》、《光绪广德州志稿》《江南通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等。
搜集整理:徐厚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