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柏垫记忆:文化站
- 广德论坛 ( http://www.gd163.com.cn/Default.asp )
-- 谈天说地 ( http://www.gd163.com.cn/ShowForum.asp?ForumID=35 )
--- 老柏垫记忆:文化站 ( http://www.gd163.com.cn/ShowPost.asp?ThreadID=1313862 )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6 21:42:47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       老柏垫记忆:文化站

         解放初,柏垫是“柏垫区政府”所在地。小集镇上除了区政府以外还有许多“区直单位”。象文化站(舘)、银行、粮站、税务所等。文化舘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高,认为区政府是老大,文化舘就能算是老二。没有多少文化的区干部和文化舘长比,文化舘长更受人尊敬。我们一帮小淘气在外面贪玩时间长了,回到家里肯定会受到父母的拷问,如果是爬树掏鸟窝或者是下河洗冷水澡,一定会受到一顿责骂,甚至揪耳朵打屁股。要是在文化舘里玩了几个小时,父母会高兴地问这问那,并说以后多到文化舘去玩,那里有书看,舘长有学问,是个“正经”地方。
         柏垫文化舘最初在老街中段,和“联营診所”隔壁。草房两间,有少量书籍和报纸。舘长姓戴,稍后是一位姓谢的舘长。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多,文化舘就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宣傳。教老百姓唱歌,排演“活报剧”。一时间老百姓都会唱:“雄纠纠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····”,“镇压反革命,大家一条心·····”。“活报剧”三个字的意思,当时没有多少人懂得。在街头演岀的时候,围观的人不少。演志愿軍的小伙子威武雄壮,用枪指着“美国佬”高喊:消灭美国野心狼!演“美国佬”的演员脸上搽着白粉,画着勾鼻子和血红的大嘴巴,头上戴的是美式高帽子,不断揮舞手上的道具——一个外面裹着白纸,上面写着“原子弹”三个大字的尿壶。有个老人说:我以为原子弹是个么东西呢?原来是个尿壶!有人和他争辨说:原子弹狠的狠,日本鬼子就是被这东西打投降了的。老人说:谢站长说原子弹是尿壶还能有假?   十几年后,通过全民学“毛选”,一些人才知道“美帝国主义和原子弹都是纸老虎”。说原子弹是纸老虎的伟人是通过了深思熟虑的,不然,他的话怎么能“一句顶一万句”呢?  说原子弹是尿壶的谢站长就缺乏考证了,有信口开河之嫌。
         53年文化舘搬到斜对面兩间草房子里,房子是租一许姓人家的。那一年全世界“社会主义大家庭”的大家长、苏联老大哥家里的活老子——斯大林。可能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,造成了“三高”,玩忽职守的医护人员可能都去打麻将了,竟让老斯一个人死在了别墅里。一时间欧亚大陆的政府、电台、报纸全是给老斯“治丧”的新闻,城市、农村“哀”声一片。  斯时柏垫文化舘的中心工作,就是让老百姓尽早晓得这个塌了天一般的大事情。文化舘门口摆一张大桌子,桌子上放一架留声机,留声机带一个大喇叭。一会播讲话,一会播“哀乐”。有点文化的人知道“哀乐”是什么意思,没有文化的人把“哀乐”当“哎唷”,说打小伢的时候,被打疼的小伢都会哎唷哎唷的直叫喚,这也稀奇吗?
         53年下半年,在老街南头建了五间“假洋房”作文化舘。说这洋房是“假洋房”,是因为这洋房的墙不是砖砌的,是用黄土筑的,就是大庆“铁人”说的“干打壘”。外面按“洋房”式样砌几个墙墩。再抺上白灰,钉上封檐板。这就是解放后柏垫集镇上建的第一幢“洋房”。你莫说,这“假洋房”的质量还真是扛扛的——60多年都过去了,还坚强地为两户老百姓挡着风遮着雨。
         俗话说:“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”。时间是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,文化舘还是老样子。舘长换了一茬又一茬,却又各不相同。  58年是一位姓卢的小伙子当舘长。这小伙子有才,不但会画画,写得一手好字,还会作诗歌,他作的诗歌朗朗上口,述事既形象又夸张。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念他的新作,念到精妙处,抑扬顿挫,摇头晃脑,象是沉醉到诗的意境里了。也可能是老师用心良苦,为了能启发同学们写作诗歌的“灵感”,所作的“示范”。大跃进中,柏垫及附近村庄的墙壁上都是卢舘长的大作。当然内容都是一些吹牛皮放大炮的东西。
         以后又換了一位“大辫子”舘长。一直没有见到这位娘子军有什么专长,譬如琴棋书画,吹拉弹唱什么的。只是每天把书报摆得很整齐,地也扫的很干净。她最不喜欢我们一帮淘气鬼,因为我们会增加她的工作量。
           再后来又来了一位姓王的小伙子当舘长,这小伙子除了人长得标致外,还很有点本事:会吹拉弹唱,会編排、导演节目。组织一些文艺爱好者隔三差五的演一场。那时候文化舘的“人气”最旺,几间屋里经常挤满了排节目和看节目的人。还有几个被舘长才华撩动了“春心”的“毛乌头”,虽然她们没有文艺细胞和这方面的爱好,却都是每天最后离开文化舘的几个人。听说她们几个渐渐地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是舘长用智慧和决心之水,浇灭了即将发威的妒火,挽救了几个差一点就会被打碎的“醋坛子”。
         以后文化舘被柏垫小学借去做了几年教室。多年也没有看到一个文化舘长上班。文化舘这个名称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去了。不知道当时的人民公社干部编制里,有没有“文化舘长”这个角色?一直到78年,文化舘来了一位新舘长,这位舘长是个文人,在特殊年代遭过牢狱之災,是胡跃邦的拨乱返正政策,才使他能走上舘长这个岗位。他来后积极工作,争取到上级拨款,在公社院子前面建了一处占地几百平方米的新文化舘。文化舘的房子是仿古建筑,上面飞檐翘角,下面有金属拦扞、红色廊柱。前后院墙上的一排排厨窗里陈列许多字、画、摄影作品。院子大门是圆型的,院子里栽植不少花草和翠竹,在集镇上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优雅的庭院。   自从老舘长退休走了以后,文化舘就“关张大吉”了。镇政府把这个庭院改作“政府食堂”。于是乎;这屋里就一年到头烟薰火燎,酒肉飘香。全然没有半点“文化”气息了。  前几年政府搬了家,政府大楼和文化舘的院子一起拍卖。一台大挖机开来,不到一个工作日,把个老文化舘刨得灰飞烟灭,无踪无影。可惜的是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。
         政府搬到新區以后,争取到一个“革命老区项目”。建了一座新文化站(舘)大楼,我们这些从小就喜欢到文化舘去玩的人,当然喜不自禁,有点遗憾的是去了几次都是大门紧锁,扫兴而归。今天到社区办点事,顺便再去看个究竟,看到下层的大门依然紧锁,旁边有一侧门敞开,进门见有一楼梯,顺着楼梯上到二楼,这二楼宽敞明亮自不必说,还“舘藏”颇丰——图书室、电脑室一应俱全。两位舘长热情地介绍了图书借阅规定和电脑免费使用情况。我问下面大门为什么老锁着?站长说下面锁了门的房子不归文化站管,是因为某些问题没有解决好,一直被外单位锁着,文化站在楼上。啊!原来是这样。我们不少想到文化站来玩的人错怪你们了。


2017·6·6
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


上图是53年建的文化舘
新文化舘

锁着的不是文化站的
这是跳广场舞大爷大妈的最爱

二楼

图书室




电脑室







[此帖子已被 半边莲 在 2017/12/24 8:16:09 编辑过]


作者:阿谁
发表时间:2017/6/7 0:16:35

最老的改作食堂了吧?


作者:摆渡叟湖
发表时间:2017/6/7 3:05:46

文化馆文化站,应该向辖区辐射出强烈的文化气息,酿造一方浓郁的文化氛围。

但通篇读完,很不客气的说,感觉至今还像一个道具,像农夫种田的一把锄头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7 6:07:37

阿谁:
最老的改作食堂了吧?



改作食堂用的文化站是78年杨老舘长领手建起来的。不算是“最老”的文化舘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7 6:32:58

摆渡叟湖:
文化馆文化站,应该向辖区辐射出强烈的文化气息,酿造一方浓郁的文化氛围。
但通篇读完,很不客气的说,感觉至今还像一个道具,像农夫种田的一把锄头。


这是你我和许多老百姓的同感。希望这种状况会很快改变。
        一个地方“浓郁的文化氛围”是赶超先进的动力源泉。最高指示说: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,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。
        


作者:刘福桥村民
发表时间:2017/6/7 7:28:04

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的人,他凭什么能力不走样地执行党的政策?柏垫尽出奇葩!


作者:绿色家园
发表时间:2017/6/7 8:42:12

半边莲:
阿谁:
最老的改作食堂了吧?



改作食堂用的文化站是78年杨老舘长领手建起来的。不算是“最老”的文化舘。


皖南花鼓戏春嫂的编辑?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7 10:17:15

刘福桥村民:
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的人,他凭什么能力不走样地执行党的政策?柏垫尽出奇葩!



都晓得的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7 10:19:25

绿色家园:
半边莲:
阿谁:
最老的改作食堂了吧?



改作食堂用的文化站是78年杨老舘长领手建起来的。不算是“最老”的文化舘。


皖南花鼓戏春嫂的编辑?



老先生已经过世,不知道是不是他。


作者:杨树湾
发表时间:2017/6/8 9:49:05

文化舘长是书记的左膀右臂啊!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8 12:43:16

杨树湾:
文化舘长是书记的左膀右臂啊!


棋手用棋子


作者:尘空
发表时间:2017/6/10 22:41:13

人生没有如果,有的只是时过境迁的蹉跎,和蹉跎岁月过后对周而复始生活的淡漠。


作者:阿谁
发表时间:2017/6/11 1:01:43

文化的辐射作用潜移默化,或者说根深蒂固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1 6:12:31

尘空:
人生没有如果,有的只是时过境迁的蹉跎,和蹉跎岁月过后对周而复始生活的淡漠。


高论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1 6:31:29

阿谁:
文化的辐射作用潜移默化,或者说根深蒂固。


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利用。


作者:阿谁
发表时间:2017/6/12 5:48:33

投机取巧的氛围造就骗子

踏实苦干的氛围聚集财富
勤奋好学的氛围练就天才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2 11:16:57

阿谁:
投机取巧的氛围造就骗子
踏实苦干的氛围聚集财富
勤奋好学的氛围练就天才



/quote]“正气”占主导的地方,老百姓“气順”,气顺就万事兴。

         一个地方什么“气”占主导,它的“氛围”不尽相同。“产品”也就更是千奇百怪了。


作者:远望
发表时间:2017/6/12 19:58:20

人生最大的贫困,莫过于知识的贫困!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3 5:17:40

远望:
人生最大的贫困,莫过于知识的贫困!


国家在每个乡镇都设有“文化站”,这文化站就是知识“加油站”。


作者:远望
发表时间:2017/6/13 7:56:40

半边莲:
远望:
人生最大的贫困,莫过于知识的贫困!


国家在每个乡镇都设有“文化站”,这文化站就是知识“加油站”。

 

人人都好读书、爱学习,社会就会进步得很快。家庭也会很和谐。常说:“没有文化的人真可怕”不是不无道理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3 8:12:15

远望:
半边莲:
远望:
人生最大的贫困,莫过于知识的贫困!


国家在每个乡镇都设有“文化站”,这文化站就是知识“加油站”。

 

人人都好读书、爱学习,社会就会进步得很快。家庭也会很和谐。常说:“没有文化的人真可怕”,不无道理。


你说的对。


作者:阿谁
发表时间:2017/6/16 6:01:36

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好不好,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好不好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17 6:29:25

阿谁:
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好不好,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好不好。


附近有个乡不向老百姓收取“垃圾费”,我问为什么?  回答说:原来是准备收的,收了一半,又把钱退回去了。因为有很多人住居地不同,对收“垃圾费”的看法也不一样,产生了一些矛盾。  我们从宣传教育入手,帮助老百姓提高了爱清洁讲卫生,保护环境的意识,大家都不再乱扔垃圾了。另外成立一些“志愿者”服务队,不定期拣垃圾。你看现在村子里、大路边连烟盒都很少见到。假如老百姓“气”不顺,认为我出了钱的,有人拣就乱扔,就是再增加一倍环卫人员也拣不完。
         我们这里就不是这样认为的了:叫你交“垃圾费”,你不交,我就把“垃圾费”和交“合作医疗”费绑在一起。不交“垃圾费”也别想“医保”,真可谓是“治民有术”。不过不要看似老百姓只有骂骂而已,实际上“官心”和“民心”的距离又增加了。在收“垃圾费”上的认识差异是不是一种“文化”差异?

[此帖子已被 半边莲 在 2017/6/17 6:31:39 编辑过]


作者:竹海文化传媒
发表时间:2017/6/30 17:39:46

你好,刘福桥古民居在什么位置,一直想去看看。


作者:半边莲
发表时间:2017/6/30 18:42:24

竹海文化传媒:
你好,刘福桥古民居在什么位置,一直想去看看。



进入柏垫老街道往桥头方向。(一定要从柏垫老街道走,没有第二条路)到刘村观音殿门口左转,不到一公里就到了刘村。刘村村上有几台老房子。

刘村村上象这样的老房子有好多台。可能都是清朝的。二佰年左右。


[此帖子已被 半边莲 在 2017/7/3 15:49:52 编辑过]


广德论坛


安徽广德世纪万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©版权所有
皖ICP增值电信信息业务许可证编号: 皖B2-20090043 安徽省互联网协会会员编号:00273 网站备案:皖ICP备13005757号-1
危害信息举报:0563-6020163 业务联系电话:0563-6020163 13856381867 电子邮件:xuanweiyang@163.com 万维网络机房带宽支持
广德网警备案:34182202000101

Powered by 广德论坛2007SP2 © 1998-2006
Server Time 2024/4/20 18:19:11
Processed in 0.11 second(s)